抱著樹懶、喝一口哇伊茶,台女走闖亞馬遜第一次學語言就上手

朋友們喜歡叫我”多語達人”、”25語多語神人”、或是誇張地叫我多語 神人(堅持要挪抬),我總是一笑置之,因為比起學會很多語言,我更喜歡結交世界上各種不同文化的朋友。目前我的興趣就是我的工作,除了講授學語言的方法和理論之外,我也透過諸如”多語咖啡”和”沉浸式習得”的活動讓一般社會大眾透過交朋友和文化交流的方式學好包括英文在內的任何語言。

在我難以細數的語言研究和習得經驗中,最有趣一段就是到南美厄瓜多的熱帶雨林裡研究一個名為克丘亞(Quechua 或稱 Kichwa)的語言,相關的內容可以參考天下雜誌2015年的這篇文章:自學25語「語言神人」自述:困難的不是語言,而是態度。這一趟雨林之旅讓我2個月就學會克丘亞語,愛上了語言也愛上這片土地,我也看到了語言教育和語言學習的根本問題,大多數人英文學不會不是因為”智力”也不是因為”年齡”,而是”態度”和”想法”,回到台灣之後我透過 TEDx 演講和到各大專院校和企業演講的機會,分享這雨林故事,聽講的朋友們嘖嘖稱奇,也都不約而同了提出一個很好的問題:[你能夠這樣學會一個語言,是不是你比較有天分你比較聰明?]

自學25語「語言神人」自述:困難的不是語言,而是態度

當然,念過一點現代語言學的人都知道,學會語言跟智商或天分沒有太大的關係,如果語言真的跟天分或智商有關的話,那台灣不會成為一個識字率 99% 且人人會講”國語”的社會,少數聰明有天分的人能寫能說,平凡的一般大眾只能望其項背比手畫腳溝通。即使事實如此,若沒有一個同樣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到亞馬遜用同樣的方式習得克丘亞語,我的雨林故事終究只是一個故事或是神話,沒有人可以確認其真偽,甚至我會不會說克丘亞語都可以被拿來當作茶餘飯後的話題。

除了想回答聽眾們的有趣提問,我本身也很想回去厄瓜多繼續克丘亞語的研究,更想和當初一起生活兩個月的克丘亞朋友們再續前緣,於是我花大概4年的時間和我的克丘亞語指導教授、亞歷桑納州立大學(ASU)的 Tod Swanson 教授討論如何讓台灣人也去學習研究克丘亞語。Tod 老師除了在 ASU 執教鞭之外,也在厄瓜多經營名叫 Andes and Amazon Field School 田野調查學校,每年暑假都有許多美國的學者與學生常駐田調學校,從事克丘亞相關的研究,我當年就是透過這個機構到當地和克丘亞人生活。經過多年的討論後,Tod 教授終於同意以實驗性質的方式,讓台灣人也到他的田調學校研究克丘亞語。

我們擬定了 A、B 兩個計畫,參與 A 計畫的人必須在田調學校居住一個月,認真習得研究克丘亞語,起居作息都和其他美國學者和學生一樣,這意味著英語必須要有一定程度才能參加;B 計畫是短期體驗團,讓參與者認識亞馬遜叢林和克丘亞人,同時體驗從零開始用”習得”的方式學習新語言的趣味,詳情可以參考沉浸式習得網站

老實說,擬定好計畫之後我很懷疑是否有人真的會參加,首先,克丘亞語是一個沒有人聽過的語言,學了對就業對升學沒有任何幫助,真的會有人想學嗎?再來,不只是厄瓜多,整個中南美洲的治安都非常差,加上路途遙遠機票昂貴,就更讓人卻步了。但另一方面,我也聽說過”長尾理論(longtail effect)”,在這個甚麼東西在網路上的時代,2300萬人中一定有那幾個人,嚮往到南美洲雨林展開一場語言文化的大冒險。

計畫丟到我們”多語習得活動網 polyglot.tw”的”多語咖啡”社群後,短短2-3個禮拜之內就有5個人報名了,年齡層也出乎意料,最年輕的大概25歲,最年長的65歲,4名女性1名男性。當然,不是有人報名我就接受,我非常好奇的他們的動機,他們這麼說:

65歲的奶奶和她40多歲的同伴:”我們看了天下雜誌的報導也看了 Terry 你的書,我們覺得非常神奇也有趣,很想去體驗你當年在那邊習得語言的感覺,請一定要讓我們去。”
50多歲的高中生物老師:”其實我只是想去亞馬遜……”
32歲的女上班族:”我覺得能跟美國人一起生活是很好的學英文機會,我也想學西班牙文”
25歲年輕男:”生活不順,想離開台灣”

除了25歲的年輕男子後來因為生活突然很順了取消報名之外,其他四位女性朋友真的都報名參加,三位年近或超過半百的長輩決定參加10天的 B 計畫,32歲的上班族決定辭職參加B計畫,完整到田野調查學校待滿一個月,寫到這裡不禁想起一位美國友人說的:”女性其實比較勇敢,願意嘗試和探索未知,相對男性其實比較膽小,喜歡打安全牌。”

我想先和大家談談這位 32 歲的上班族,我們簡稱她叫 M。M 報名的時候就直截了當地跟我說,她對克丘亞語沒有興趣,她想參加主要是因為到田野調查學校可以和美國人一起生活上課,是一個精進英語好環境,另外她也想看看亞馬遜長怎麼樣,有機會還想透過厄瓜多的西班牙語環境學西班牙文。她這樣想其實非常地聰明,比起花更多的錢去美國上語言學校,如果能用一樣或是更少的錢到一個每天可以跟美國人一起吃三餐、睡覺和上課遊戲的環境一定進步地更多也學地更多,於是說跟她這麼說:”你很聰明,這樣你英文一定會進步很多,但你要記得,你還是要好好認真地學克丘亞語,要不然你的美國同學們可能會不喜歡妳喔,你總不能跟大家說你加入他們是為了”利用”他們學英文,而不是”一起”學克丘亞語。”

參加 B 計畫的三位長輩則比較單純,她們表示不管我怎麼安排都好,於是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各自買了不同的航班,相約2018年7月1日在厄瓜多首都的機場集合,下飛機後直奔厄瓜多東部的熱帶雨林小鎮 Tena,再從 Tena 坐巴士去 Andes and Amazon Field School 把 M 安頓好,我和三位長輩則進駐 Tena 的旅館,至此 A 和 B 計畫開始分道揚鑣。

IMG_91802018年7月1日抵達 Tena

M 在亞馬遜的多語習得記

M 是一位普通的上班族,沒有顯赫的學經歷也沒有學外語的背景。她高中就開始工作,半工半讀一直到大學畢業,工作了將近十年後到澳洲度假打工了兩年,回到台灣後在中部某家公司裡擔任業務,今年忠辭職決定給自己放個假進修,也趁機思考人下的下一步。雖然在澳洲兩年,但如同大多數在澳洲打工度假的人,在農場或工廠打工並沒有太多機會使用英文,所以她雖然能夠用英文溝通,但英文並不算好,也認為自己的英文仍有待加強,若從考試的量化成績來看,雅思(IELTS)自測的分數大概落在3.5-4分,聽力的分數最高。

看來考試唸書並不是她的強項,以她這樣的非學術背景,也沒聽過克丘亞語,願意跑到地球的另一端進修,面對未知的語言、文化和土地,真的非常勇敢,而且迎接她的其實是非常嚴峻的挑戰。在 Andes and Amazon Field School 做研究和修習克丘亞語的美國人都是所謂的”學霸”,不是來自各州名校的優等生,就是來自以語言教學聞名的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而且她7月才到,即將跟她一起上課的美國學霸從6月初就開始學克丘亞語,英文不夠好又沒有相關背景,環境陌生又沒有基礎,也沒有任何西班牙的能力,M 能順利完成這項有趣又艱難的挑戰嗎?

IMG_9219在 Andes and Amazon Field School 和美國 Tulane 大學博士生交流

雖然她不是很有信心,身為”語言顧問”的我並不擔心,學霸會考試唸書是一回事,會背單字搞文法也不代表會學語言,只要她依照”語言習得”的原理去學,即使她7月才開始也不會學得比較差,而且唯有用這樣子的方式,她才有辦法享受叢林生活,也才能跟美國的同學們維持良好的關係,達到讓英文進步的目的,於是我給她以下的錦囊妙計:

“我知道你對克丘亞語現在沒興趣,但一定要把學克丘亞當成一回事,你就想說這是你這一個月的工作,千萬不能”不學”或是”學的不甘心”,你跟美國同學們的能不能良好互動都跟你有沒有真的把克丘亞語當一回事有關,如果你跟他們說你是來學英文,接下來一個月你會很辛苦。再來,雖然你慢一個月才開始,他們又都是學霸,這不代表他們能學比較多或真的能說克丘亞語,你只要記得我告訴過你的”語言習得法”,利用時間跟當地人接觸相處,你可以很快慢慢建立對語言的自信和興趣,我在這邊的克丘亞朋友都會幫助你。另外,雖然你對文法沒興趣,甚至可能聽不懂美國人他們上課研究的文法單字,你還是可以每天去上課,這就是你”沉浸式習得”英文的機會,至於要不要記住或是理解他們討論的內容,那就不是這麼重要了”

“基本的做法就是這樣,要記得,千萬不要躲在房間裡搞克丘亞語單字文法,搞單字文法就像在台灣學英文只搞單字文法一樣,你除了會越搞越不會之外,你還會越來越挫折,覺得這一切好無聊,覺得為什麼要在亞馬遜裡念書,一定要天天跟當地人接觸啊!”M 表示雖然她理解了,但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雖然人在叢林渡假村的高級木屋但一夜都睡不著。

人生有時候是”知難行易”,有時候是”知易行難”,M 習得克丘亞語的故事明顯是後者,雖然知道”只要常常和克丘亞人互動就能學會”,但真的做起來的時候卻有非常多的困難。首先她遇到的是來自美國同學的質疑,”為什麼你飛這麼遠來學一個好像一個對你沒用的語言,你真的想學嗎?”、”你慢來一個月能學會嗎?”、”你不會西班牙文能學會嗎?”、”你付多少錢來的?”…… 這些來自同儕的壓力,讓她第一個禮拜覺得在學校很悶,”想出來透透氣”。另一方面,在學校的裡的克丘亞語課程仍然以教文法、結構分析和單字為主,這些內容也讓 M 倍感壓力,討論時除了會用英文也會用西班牙文(克丘亞語的老師都是克丘亞語和西班牙語的雙母語人士),讓她覺得英文已經聽不太懂了還要猜別人在用西班牙文做啥。再來還有和克丘亞人交際的起始困難,一開始不知道要做啥,也不知道要做甚麼,有時候甚至懶惰不想多和當地人接觸。最後,M其實也給自己很大的壓力,覺得自己要是學得不夠快就是浪費錢和時間,如果現在學得不夠快那之後怎麼學西班牙文,總是覺得要快一點,幾天就想要有成果。

IMG_9546.JPGAndes and Amazon Field School 的克丘亞教學仍以文法單字為主

身為 M 的語言顧問,我花非常多的時間減輕她的壓力,陪她度過一開始這最不習慣的難關,同行的三位長者也會抽空到學校裡去探望她給他多一點信心,要她放輕鬆,所謂的”語言習得”或是”沉浸式習得”最重要的就是”無心插柳”,語言是人與人之間自然的產物,當你不要一直想語言的時候反而更容易進步。

一個禮拜之後情況漸漸改善了,M 從一開始”很想抓住甚麼”慢慢變成”慢慢來也沒關係”,這樣的改變讓她睡好吃好,同儕關係也改變了。她會開始跟我說學校有甚麼八卦,那個美國同學有怎樣的故事,今天又學到了甚麼克丘亞語。大概過了兩個禮拜,我親身體驗了 M 的轉捩點,她跟我說有個美國同學約她一起去克丘亞人家度過周末,一起體驗克丘亞文化說克丘亞語。她們要出發的那天我剛好遇到她跟她的美國同學,這位同學對於我的”語言習得”非常好奇,於是我趁她們出發前和她簡單扼要地說明了我的教學概念和理論,她表示非常贊同,也回饋了她學西班牙語的故事:

“我學西班牙文學了10多年,雖然我現在很流利,也都能聽懂母語人士跟我說甚麼,但我還是對我的西語很不滿意,因為還是跟母語人士差太多,而我認為,這就像你說的,這是因為我過去花太多時間去鑽研文法單字。我曾經在墨西哥住過一年,也在西班牙住過一年,那時候我就發現我每次要講西班牙語的時候都會一直想到文法,讓我一直沒有辦法講得很好”

“所以,這次我來厄瓜多學克丘亞語,我決定不要鑽研文法,我要一直去找當地人講話就好,你的語言習得理論很有意思,我就是想這樣試試看!”

IMG_9506M 和美國同學出發前的小聚

從那天之後,但傳給我 LINE 訊息變得正面且積極有趣,我這個”語言諮商師”被炒魷魚了。7月底的時候,當時我人已經不在厄瓜多,M傳給我一張照片和一張訊息,照片裡是她和一位當地男子去 Tena 餐廳吃飯的照片,她說這是一位很好的夥伴,所以她請她吃飯。

我問她:”你都跟她說克語嗎?”

她說:”對阿,要不然我還能說甚麼,我又不會西班牙文”

我笑說;”你老是說你學不會克丘亞語,但你能約當地人吃飯,能跟他吃飯,又請他吃飯,這樣還不算學會嗎?除非你們都含情脈脈一語不發,哈!”學語言就是為了溝通,你都已經達到目的了,你還要說自己不會嘛?

同時,我的克丘亞語的指導教授 Tod Swanson 覺得她表現良好,特地頒給她一張證書,表揚她這一個月來驚人的表現;我也透過各種明查暗訪,詢問克丘亞友人們 M 的表現,大家都覺得她非常棒,以她這樣的背景、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一個月就說出克丘亞語,實在非常不簡單,比 Terry 還不簡單!

M 的證書和克丘亞語的一餐

至於 M 的英文有沒有進步呢?這點當然是無庸置疑的,連 M 本身都可以感受的到。除了可以從早到晚全天候和美國人吃喝拉撒睡,也能聽美國一流學者上課,更重要的是她的重心完全不在”英文”上面,當克丘亞語讓她心力交瘁時,英文彷彿像沙漠中的綠洲,身在其中妳不會再去”思考”英文,完全沉浸其中,這就是”沉浸式”的真正意涵 —  我並不想學,我只是不小心學會。

M 在這一切當中似乎找到了樂趣,結束 Andes and Amazon Field School 的課程後,她自己找了一個當地克丘亞聚落待下,把目標從克丘亞語轉向西班牙語,直到今天她仍在厄瓜多多語習得,我為她感到開心,覺得驕傲,也非常感謝她,因為她的努力,下次我去演講的時候若再有人問我:”因為你是語言天才所以才能學會”,我會跟他說 M 的故事,跟他說平凡人都能夠同時習得英文、西班牙文和克丘亞語的故事。

和長輩一起用克丘亞語快樂遊亞馬遜

B 計畫完全由我個人帶領,執行 100% 的沉浸式習得,三位長輩每天早上會聽我做文化和語言的簡報,中午之後就要到我的”勢力範圍”和當地人”建立關係”,用白話一點的說法就是”交朋友”,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交朋友”其實是有方法的,而這也是沉浸式習得很重要的內容。

IMG_9290

比起 M 的 A 計畫,我們 B 計畫這邊進行的異常順利,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長輩們的開放心胸。首先,因為在我這邊沒有考試也沒有搞文法單字,可以說是完全沒有進度的壓力,長者們也沒有”非學會不可”的壓力,也不會想說要”快速達到某個程度”,他們抱著”我盡量學看能學多少就學多少”的正面心態,認為這趟學習之旅將來一定會回味無窮,也不會有”我學這個東西有甚麼用”的功力想法;再來,或許是天性使然,又或是來到了雨林覺得能夠不顧一切,長者們都願意打開心胸和當地人的接觸,第一天就跟當地的克丘亞老奶奶打成一片,也自主地在公車上和女學生攀談;最後是他們的驚人體力,10天來我們必須不斷走路造訪聚落,不管太陽多大路途多遙遠他們都不喊累,走雨林的時候甚至說’這不算甚麼,在台灣爬山其實比較累”,就這樣,長者們用他們的鐵腿告訴我們另一個重要訊息 — 語言跟年齡無關,65 歲也能到亞馬遜學克丘亞語。

雖然做的事都差不多,但相較於 M 辛苦的前 10 天,我們這 10 天可以說是真的”快樂學習”。當一切事過境遷,如果 M 還記得當初的辛苦,她可能會想說如果早一點開始放鬆,其實一開始就不用這麼痛苦能早一點開始享受,效果也會更好。這樣的道理就像父母親看著牙牙學語的孩子卻從來不擔心一樣,你不會嫌孩子發音不好,怎麼這麼久還學不會,怎麼學了兩年還講話不清楚,你想著是”哇、今天會叫媽媽了耶!” 如果我們大人也能用這種”加分法”的正面心態面對自己學習的語言,我們一定會學得更好,更開心。

到亞馬遜若只學語言也太可惜,長者們難道大老遠跑一趟從台灣來到亞馬遜雨林,自然也要讓她們體驗一下叢林的特色,認識克丘亞人生活裡的各種動植物,像是樹懶(sloth)、哇伊茶(guayusa)。

包括樹懶在內,像黑豹(jaguar)和亞馬遜膜這些較大型的亞馬遜叢林動物其實都已經很難在有道路的地方見到,若要看到這些有名的生物必須前往沒有道路的保護區或國家公園,就像在世界各地許多地方一樣,當要在經濟和環境做出選擇時,大多數人選擇了經濟,厄瓜多的克丘亞人也不例外,但若說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我們能為地球做甚麼,那肯定就是學習克丘亞語。這些年來,我親身經歷也看到許多因為”外國人學克丘亞語”改變當地人想法的故事,Melani 是我第一次去厄瓜多時認識的克丘亞小妹,她是 Tod Swanson 的姪女,當時她完全不願意說克丘亞語,只願意用西班牙文跟其他人溝通,她覺得講克丘亞語很害羞,也覺得自己說的不好,如今她每天積極主動地說克丘亞語,只有遇到不會講得東西才用西語表達,這樣的改變都歸功於在 Andes and Amazon Field School 學習克丘亞語的各國人士,讓她發現自己語言文化的價值,也找到其中的樂趣,當她開始認同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才會進一步想到要去保護環境,保護雨林,如果要說學克丘亞語有甚麼好處,那我會說學克丘亞語就是愛地球保護雨林。

哇伊茶(guayusa)是一種灌木,跟著名的馬黛茶(hierba mate)一樣是提神飲料,哇伊茶是克丘亞人傳統的飲料作物,女人每天早起,天還沒亮之前就會開始煮茶,讓出門打獵的丈夫能喝了再上。Tena 地區是全世界哇伊茶栽種密度最高的地方,也被稱為”肉桂和哇伊茶之都”,每一間餐廳都有附贈免費的哇伊茶供客人享用,當地人喜歡喝加糖加冰塊的哇伊茶,我個人則喜歡無糖口味,目前美國有許多公司正在嘗試商業化哇伊茶,因為娃伊茶的咖啡因含量特高,要避免過量飲用,其實我認為 M 說她第一個晚上睡不著不是因為壓力太大太緊張,而是因為她當天喝了一杯哇伊茶。

IMG_9531.JPG

死藤水的英文名叫”ayawaska”,這個字來自克丘亞語的 “aya(鬼)” 和 “waska(藤蔓、繩子)”,但死藤並不是一種植物,而是一種混合多種叢林植物的儀式用藥,克丘亞人的巫師”yachaj(擁有知識之人)”在通靈或是預知未來時會服用”ayawaska”,透過死藤的力量找到下蠱的敵人或是失蹤的親屬。到了近現代,因為西方人過於迷信這種介於魔法和毒品之間的傳統藥草,死藤水變成一種高度商業化的草藥產品,厄瓜多、祕魯和哥倫比亞都有無數的”死藤水靈修中心”,標榜神奇的療效,也號稱可以幫人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無限的靈感。

IMG_9451.JPG和當地巫師請教藥草知識

後記

第一屆的亞馬遜沉浸式習得各方面成果都相當豐碩,但仍是未完成的語言習得實驗和克丘亞語言研究,感謝今年願意陪我大老遠走一趟的這些女英雄,也感謝 Tod Swanson 的全力支持,希望明年能繼續這個計畫,繼續有台灣甚至其他國家的朋友參加,為台灣培養出第一位克丘亞學者。

IMG_9340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