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作者為台灣中部的語言教育工作者)
我是在2018年九月時,參與「第四屆到大阪沉浸式日語習得」,旅居在大阪兩週。第一個禮拜與參與此活動的夥伴團體行動,第二個禮拜參加「寄宿青旅」一個人獨自探索、在Thierry的協助下,持續沉浸式日語生活。
沉浸式的關鍵,我相信在於「透過沉浸於環境中,自然而然地自主學習」。沈浸需要環境,學習需要方法。有了日語環境後,Thierry提供了許多能夠「聽說讀寫並用」的日本語使用機會與技能。除了每天必要的「Guesthouse坐檯」及「西尾先生会話時間」,也介紹許多實用的學習資源。像是走訪在地市民中心,參觀圖書館及工場,見學各區所舉辦的「日本語識字講座」、赤十字會的日本語教室,參加日本人及外國人交流的聚會。同時,Thierry也積極動員他口中所說的「惡勢力」,,前來分享他們的生命經驗、出身背景,以及對日本的個人觀察。可能是旅居在日本的外國人朋友,或者有著豐富海外經驗的日本人朋友,在我眼中,他們是一個個語言學習上的前輩,提供我們更多觀看日本的角度。這些從第一週習得的各種觀念,也深刻地影響著第二週習得的進展。
脫離夥伴、開始獨自探索後的第二週,我有了更多開口說話的機會。除了如常與親切且深具喜感的西尾先生的對話時間照舊,早晨到各個Guesthouse坐檯,前往不同的地方參加在地活動外,還要完成Thierry所指派的「任務」。其中我感到最艱難、且收穫也最為深刻的部分,便是在心齋橋尋找「土耳其」。臉皮厚實的我原本以為是簡單的尋人啟事,人找到後聊個天便可破關成功。但,Thierry出的任務最好是能夠這麼便宜行事啦。(笑)因為任務內容實在艱困,還記得找到這家店之後的我,在店一旁的小巷裏自言自語、不斷練習,非常緊張,深怕被對方誤認為我是來亂的,被揍的可能性強大。好在,後續發展意料之外地順遂,相談甚歡,也得到了對方的熱情回應。之後得到的心得是:被打槍的一切都是過程,開口說後能夠記到腦袋裡的日本語都是自己的。
在這兩週中體會到沉浸式學習「南征北討」的團體生活,學會了如何運運所學「單打獨鬥」、闖蕩大阪。在大阪度過兩週的我,時間雖短暫,卻也精彩。
對於這兩週的心路歷程,若要說有什麼值得跟大家分享的,這邊提供三個「生存法則」,供大家參考:
從入住的第一天開始,先把「羞恥」放旁邊。現在你要的是無恥般地說日本語。別怕丟臉,就因為是外國人,講破爛日本語有什麼關係。Thierry傳授的法則很受用,因為是外國人,日本人自然不介意你講的日本語「怪怪的」。重點是要敢講,就算腦袋一片空白,急中生智,就算只能把只能把屈指可數的幾個日本語單字說出口,也總比悶著什麼都不說強大。
拿出空白紙跟筆,比聽到的音節,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寫下來。不會五十音?那就用拉丁字母。英文爛炸?用注音符號也可以。這邊的做筆記並不是要像上課一樣老師講解你抄寫,而是紀錄著你今天聽到過的、寫過的甚至說過的的隻字片語。有點像是日記般留下當下你的學習歷程,讓自己有機會在溫故知新,並在未來能夠有回顧成長的依據。即使是現在,我三不五時仍會翻開當時所使用的沉浸式日本語習得筆記,看看自己當時的學習足跡。
沉浸式日本語學習所在的Guesthouse是Thierry努力後所建構的一個交流平台,這邊的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有趣故事,無論是員工還是旅客,只要你問,他們都願意跟你分享。前提是你「開口說話」,然後耳朵打開,這段期間你會有很多時間聽到各式各樣的日本語,標準語關西腔各種正式或普通形用法都會遇到,不用擔心是否是「純正日本語」,除非日本語本身已經好到一定程度,有聽沒有懂的狀態是常有的。既然來到日本,在號稱日本最好客的城市大阪,無恥學習,全心把自己泡在日本語裡,你很快就會發現,整座城市都是我們能夠聊天的Ka–bi–tiam(咖啡館)。
本文經原作者同意後分享,若需要轉載內容或聯繫作者請向我們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