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分享了一篇名叫「人生成長飛輪」的文章被轉發了不少次,讓我深感欣慰,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人在追求進步,提升自己的生命層次。雖然個人非常支持也相信這種不斷進步不斷投資自己的思想,但不時會有個疑惑:「這樣沒完沒了地追求自我的進步,不累嗎?這跟一直為了賺錢而賺錢的人有什麼不同?進步跟美好人生真的正相關嗎?」
目前正在地球另一端的厄瓜多做亞馬遜沈浸式習得的同時我也看了不少有趣的書,有兩本書激起了我反思「人生成長飛輪」的概念。
第一本書是關於生活在厄瓜多的雜記 Footprints in Ecuador ,裡面有一段名叫厄瓜多漁夫的智慧的故事,聽故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厄瓜多的經濟和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厄瓜多的人年均 GDP 大概是 6000 美元,約是台灣的四分之一,大概有四分之一的人過著貧窮綫以下的生活。為了讓大家對厄瓜多的經濟生活更有感覺,我們來實際體會一下當地人生活,這裡沒有最低時薪,平均時薪是2美金,有固定工作的一般人月薪大概 300 美金,簡而言之他們平均薪水只有台灣的 1/2 到 1/3,但我們來看看以下圖片,日常生活用品的物價比台灣還稍貴,中罐的海倫仙度斯台幣200元,外食一頓最便宜的飯也要台幣 75元。
有了這樣的背景知識後,我們來看看這個漁夫的故事:
在厄瓜多海邊的小鎮的海港裡停著一艘小漁船,一位遊客走向漁船,笑著稱讚著漁夫說:「你的船真漂亮,抓的魚又大又肥,你多久可以抓一隻魚啊?」
漁夫說:「不需要很久啊。」
遊客説:「那你為什麼不多抓一點啊?」
漁夫說:「我這樣就夠了啊,也夠我家人吃」
遊客:「那你沒工作的時候都在做什麼?」
漁夫:「我每天就早上睡飽飽,抓點魚之後跟我小孩玩, 下午跟我老婆睡覺。傍晚我會到鎮上喝一杯,和朋友彈吉他唱歌,我有很完整的生活啊。」
遊客急忙說:「等一下,我有哈佛 MBA ,讓我幫你,你現在開始應該每天多抓一點魚,把多的魚賣出去換現金,然後你可以存錢買更大的船。」
漁夫說:「然後呢?」
哈佛MBA又說:「然後你可以買第二艘、第三艘然後更多的船,當你有一堆漁船的時候你就不需要把魚賣給中間人,你可以直接賣給魚處理廠跟他們講價,甚至開自己的魚工廠,然後你就可以離開這小村莊搬到紐約洛杉磯。然後你就可以開大公司。」
漁夫問:「那完成這些要多少年呢?」
MBA 說:「大概20到25年吧。」
漁夫再問:「那然後呢?」
MBA :「我說餅友啊,從這裡開始一切就有趣了,當你的公司很大的時候,你就可以搞買賣股票,然後就賺幾個億發大財。」
漁夫:「幾個億?真的嗎?然後呢?」
哈佛 MBA:「然後你就可以退休搬到海邊的小村莊,跟你小孩玩,抓些魚,跟你的老婆睡午覺,晚上再跟你朋友喝酒。」
漁夫:「呃…….可是正就是我現在正在做的事嗎?為什麼我要浪費25年?」
故事到這邊結束,每個人可可能都要不同的詮釋,我認為這個故事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告訴不論來自台灣還是美國的「有錢」觀光客一個值得思考的訊息:「你認為貧窮的厄瓜多人過的很困苦,其實他們過得比你更幸福。」
這怎麼可能?發展和進步不就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活和心靈上的滿足嗎?這一定是有邏輯漏洞騙人的「雞湯」文,哪有「落後」國家比「先進」國家過得好的道理,難道史前時代的人類過得比我們21世紀的人類好嗎?
這正是「人類大歷史」的作者 Yuval 教授想要告訴你的可能性,他認為史前時代、過著採集生活的人類(hunter-gatherer),可能比進入農耕社會的人類過著品質更好的生活;但農耕社會的生活還不是最慘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人類平均生活品質其實更慘。
根據 Yuval 得研究,一個生活在史前時代的人類扣掉他打獵採集的時間後,有更多的時間享受自己或享受人際關係,同一群體之間的關係相較也比較平等,若從飲食的角度來看,史前人類吃的東西也比較多元。進入了農業社會之後,雖然糧食產量大增,但也造成人口爆炸,產生了階級和政府,一般個人工作時間比史前人類更長,甚至沒有自由,而且獲取的食物卻變得更單調無味,營養攝取上可能也不如史前人。真正享受到「農耕大耀進」成果的只有上層的統治者,或是「人類」這個物種的集合,人類的數量變多,建立了城市和國家,但個人的生活品質卻是每況愈下。從農耕時代到資本主義時代之後也是類似的情況,成長的速度更快了,人類集體產生的物質量大增,但人口和人類的慾望也同時大增,且財富和權力也不斷集中在少數人手上,現代的個人更難享受愜意的生活。
如果以上內容還是很難想像的話,Yuval 說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雞、牛、豬等牲畜的處境,自從他們變人類豢養之後,個體數以驚人的速度上升,若一個物種是否成功是用「數量」來決定的話,雞牛豬都是很成功的物種,但被人類豢養的這些豬牛雞的個體開心嗎?生活品質好嗎?若各位有看過素食主義者拍的紀錄片或牲畜生活的相關報導,你一定會覺得這種「成功」不要也罷。因此,Yuval 認為農耕社會之後的人類跟豢養下大量繁殖的牲畜沒什麼不同,大多數個體的生命變得更悲慘,完全比不上野生狀態下的生活。
Yuval 提醒我們做這種「幸福」或「生活品質」比較時要注意不要掉入「從今鑑古」的陷阱,比如說中世紀歐洲的平民每天都不洗澡而且一直穿同一件衣服,我們不能因為我們可以每天洗澡沒每天換新衣服,就斷論現代人的生活比較好,事實上中世紀的平民可能早就習慣不洗澡不換衣服,他們並不覺得自己不能洗澡很可憐。
人類一旦進入農耕社會就回不去採集社會,一旦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就無法再回到上一個階段,作為個人,若隨波逐流的話肯定只是變成悲慘的大多數,在這樣不斷進步的巨輪中能怎麼自處呢?我認為「成長飛輪」和「厄瓜多漁夫的智慧」都是必須的,特別是「厄瓜多漁夫的智慧」。
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就是成長(growth),要在這個體制下成功,我們必須對自己做有形和無形的投資,讓自己成長,期盼自己有一天能爬到掌握資源的位置。我感覺這像是一場遊戲,成功了發大財過上極佳的物質生活很好,但沒有發大財也沒關係,我們可以有「厄瓜多漁夫的智慧」。
「厄瓜多漁夫的智慧」用 Yuval 的話來說就是 “know thyself(認識你自己找到你真的想要的)”。漁夫知道他要的就是現在的生活,何必花25年去滿足資本主義社會的標竿(有車有房事業有成),再開始過自己真的想要的生活呢?資本主義社會會給我們非常多不需要的物質或心理欲求,當我們無法滿足這些欲求時就會產生不滿和怨懟,消極者繼續怨懟,積極者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證明自己,但不知不覺失去了25年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如果吃夜市牛排就可以很滿足,為什麼要吃茹絲葵(Ruth’s Chris)如果你想要的就是吃牛排的感覺,你也真的覺得夜市牛排和茹絲葵給你的快樂是一樣的,那就吃夜市牛排就好,如此你在吃這一塊就能超脫資本主義社會的桎梏,不需要花力氣去達到每天吃茹絲葵的經濟水準。
國富是一位事業成功的日本醫生,我們在去南極的船班上認識,多年來我們都一直保持聯絡,我去日本時也會找他喝酒吃飯。有一次我們在御茶水的金藏居酒屋吃飯時他拿出他的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黑卡,敘述這自己這幾年除了南極之外如何豪遊世界,去了納米比亞又跑了東非大草原,剛好我也去過這些地方,我們就很熱絡地討論旅途上的趣聞。最後他很不可思議地問我:「我看你也不賺錢,你怎麼能去哪麼多地方,難道你家偷偷很有錢。」這其實是一個夜市牛排和茹絲葵的問題,我的確沒錢但我也真的只要夜市牛排就好,我去納米比亞沒花幾個錢得到的滿足並不輸給國富豪華五星級的行程,雖然我不排斥這場拿資本主義的遊戲,也想打造人生成長飛輪,但就算我最後沒有拿到黑卡我仍然能過滿足的生活,就像那個有智慧的厄瓜多漁夫,我們都在 ing 著我們想要的生活。
參考資料
1) 人類大歷史
3)亞馬遜沈浸式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