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語言習得”能幫助我們快速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然而,對第一次接觸的這個概念的人可能有點太過抽象,不夠直觀,這個日本 Ytuber 做了一集關於語言習得的影片,受邀上節目的教授舉了一個不錯的例子來幫助大家理解”無意識的學習”。
簡單來說,「語言習得」就是「無意識」學會語言,一般人會覺得母語才能習得,外語必須用「有意識」的方式學文法單字發音規則才能掌握。
外語真的只能靠「有意識學習」?還是其實最終都要靠「語言習得」呢?
教授提出了兩句英文,請問大家:這兩句英語那一句是正確的?還是兩句都正確?
**1) open me the door **
**2) open me a beer **
母語是英文的人很快就知道答案,那非母語人士呢?如果非母語人只能靠文法判斷,那這裡的關鍵文法是什麼?大家都知道嗎?就算有這個文法難道講話閱讀時還要一直想嗎?又,這種方式是否只適合記憶力和邏輯分析能力強的人?
還是說,非母語人士其實也可以像學母語一樣「無意識習得」,直接靠感覺判斷?
答案我會寫在下方,懂日語的朋友也可以直接看影片喔!

解說:
Open me a beer 才是符合母語人士用法的英文。以我自己來說,我是一個非母語人士,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兩個句子的時候,我其實不確定答案,但很明顯”感受到” (2) 啤酒那句自然,(1) 門那句是奇怪的,至此,就我個人的體驗就說明”語感”、”無意識”的外語習得也是存在的。如果要用”傳統文法”、也就是”有意識學習”來回答這個問題,那又是怎麼做呢?學習者的必須理解英文有一種句型叫做 “S+V+O1+O2 (主詞+動詞+受詞1+受詞2)”,且 O1 和 O2 必須是從屬關係,也就是說 O2 必須屬於 O1 句子才成立。用這個”數學式”解題法的運算會得到”the door” 不從屬於 “me”的結果,所以”(1)”不對。
一般人透過傳統方法學語言學得很痛苦的原因之一就是這個”語言必須有意識學習規則”的觀念, 其實這種方法很困難,只適合邏輯和分析能力很強的人,但”語言習得(母語式學法)”是所有人都能透過大量input & output 做到的。就最終效率來看,不管你接不接受”有意識的學習”,或是學語言過程中有沒有學文法,”語言習得(無意識學習)”還是必要的,因為你不可能聽到 “open me a beer” 的時候還在算數學 “S+V+O+O”,真正聽力口說的時候也不可能有時間去想或是思考,太多文法公式會讓你根本說不出來也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