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斯樂之泰北孤軍後代之多語調查2

美斯樂之泰北孤軍後代之多語調查2

這次遇到的美斯樂人物不知道是恰巧背景強大還是人人都有兩把刷子,這位在清萊開紀念品店的小哥也跟我分享了不少大小事,事實上他是最早給我到美斯樂的線索的人。

這位小哥算是孤軍第三代,沒去過台灣但有唸興華中學,所以華語說得還行,泰語更是母語等級,他也會佤族語、阿凱語(akha language)和雲南話,也會用英語兜售和介紹各種大小商品。說到雲南話他的理解又更細膩了,他說他講得其實是雲南的「瀾滄話」,算是雲南話的一種,而且跟佤族語很像(?)可以互通。我是蠻懷疑這種說法的,因為根據各種資料都顯示佤族語跟漢語算是不同語族,除非單字重複比例非常高,要不然是很難「互通」的。

但他談到的瀾滄話就是真的有有趣的故事,中國也有學者去美斯樂做過研究,原來美斯樂的雲南話有三個分支,瀾滄只是其中一支,其他還有騰沖話和果敢話,孤軍總共也沒多少人,連方言都可以分三種,真的是非常多語的一個社會。

他的女朋友是只會泰語的純泰國人,跟他用我只能撐15秒的泰語聊聊後也問了小哥他對孤軍後代語言教育的想法。他認為現實還是「泰語是主流」,去台灣現在發展也不易、華語學起來真到也沒啥動力;你說要去中國,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那資格,他們在泰國都已經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了,融入泰國社會才是比較實際的選擇。台灣雖然跟他們有歷史的連結但畢竟不是他們的家鄉,就算再跑回雲南也不再是自己的家,泰國才是他們的家。

我記得興華中學校長說,美斯樂的人還算比較願意去台灣的。在另一個泰北孤軍大本營「唐窩」的人對台灣完全沒興趣,認為台灣只是個小島,要「回去」就是只有雲南這個選擇,但事與願違,最後也是留在泰國。

雖然我沒見過幾個人,也沒有在美斯萊和清萊待太久的時間,但我有很強烈的感受是「華語」已經不是美斯樂後裔最關心的事,對很多人來說華語已經是一種過去,就像美國的 ABT ABC 一樣,要不要說或是精通是個人的自由,沒必要強迫大家學,也沒必要好像非得去支援他們學華語不可。

上一篇有位讀者推文提到小時候學校有「募資救泰北難民」的活動,該讀者年齡跟我相仿,所以這大概是30年前的事,也就是照片中這位小哥唸小學的時候,如果當時的他聽到有人在台灣說他是難民他一定覺得莫名奇妙,他活得好好地在美斯樂可以天天吃一碗7泰銖的麵,麵太便宜所以是難民?除了讀者的分享外,我一直隱約感覺到泰北被有意無意地塑造了一個「很可憐」的形象,是真的需要很多救援還是有其他的原因呢?

很可惜我這次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挖掘更深的美斯樂故事,我相信一定非常精彩,且有更多的多語趣事,下次再見啦美斯樂的朋友們。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