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韓劇”蘇利南”讓這個南美洲鮮為人知的小國短暫地提升了在亞洲的知名度,然而,隨著影集邁向結局,蘇利南的聲量也快速下滑,再度落入沒甚麼人知道的原初狀態。
這次來清邁之前剛好在鳳甲美術館做了一場關於”克里歐語(Creole)”的演講,準備演講時看了不少克里歐語的相關資料,蘇利南這個種族語言複雜的國家當然也是列為重要參考,沒想到才隔沒幾天就真遇到了”蘇利南人”,而且還是韓劇”蘇利南”裡面那一類型的”教會華人”(照片中華人面孔男子)。
我本來以為這位叫 Peter 的男子是中國人,因為普通話是他唯一能完整使用的語言,問他出生地的時候還很不好意思地用了中國式問法:”您是哪一省的阿?”。結果他回答:”我祖籍山東,但我在蘇利南長大的。”
“蘇利南?不就是最近韓國拍影集的那個!”
“對阿,我也正在看,我就是在教會長大的,但我跟你說沒有那麼恐怖!”

比起韓國影集,我更關心的是他語言能力。蘇利南的官方語言是荷語,且因為民族雜處、克里歐語叢生,從小就會5-6種也不算少數,加上Peter本身遊歷世界又在各國工作過,至少流利說個10種也不為過,結果他說:
“我只會說普通話,其他都是一點點,我很討厭學語言,非常排斥。我之前在波蘭待了很多年,一句話都不想學不想講!”
Peter 這個答案實在太令我震驚了,一個從小有機會學會世界各國大小語言的人竟然完全不想學,環境的潛移默化也沒有讓他改變想法,而且異國婚姻和戀愛也都無法撼動他不學語言的決心!
Peter 繼續說:”我前妻是墨西哥人,我也是一點英文一點西班牙文混著跟她講,我跟她有個女兒現在在美國,我跟我女兒說話也是有一搭沒一搭。但我覺得語言不重要,重要的是學會溝通,學會溝通比語言更重要。”
經過我幾天的觀察, Peter 真的言如其行,他跟她現在的泰國女朋友 May 就是用一點點中文、一點點英文和一點點泰文混雜地溝通,雙方沒有共通的語言,只好用簡單單字組成一種兩個人才懂得”克里歐語”,能在泰國親眼看到克里歐語的生成,套一句普通話的說法,我也是暈了。
根據 Peter 的說法,他除了本身排斥語言之外,從小在蘇利南的華人教會中長大也是他沒有成為多語人的主因之一,加上他父母剛好都是北方人,所以他也沒有機會像很多東南亞華人家庭的孩子一樣自動學會廣東話或客家話或福建話,綜合各種因素和性格加上偶然才造成了這個”只會一種語言的蘇利南奇蹟”。
事實上,Peter 並不是完全不會荷語、蘇利南克里歐語、英語、西班牙語、波蘭語、泰語、廣東話、客語或是其他他長期耳濡目染的語言,他其實都多少聽得懂也都多少會講一些,畢竟語言習得是一個”自然發生”的過程,只要你在那個環境待久了,就算把耳朵塞住也會”不小心學會”。然而,他跟一般在多語言環境下長大的人非常不同,一般人從小接觸多語言的話就算對語言不會特別感興趣,但至少不會排斥,有機會也會多學,Peter 可能是因為性格或是一些成長經歷,導致他完全不想研究也不想思考太多,只要能夠溝通他就滿足了。
雖然我自己是一位覺得語言很重要的多語人,但我也非常贊同 Peter 的想法,比起語言更重要的是想要溝通的誠意和善意,在多語界,精通多種語言但完全不會跟人溝通的”達人”並不在少數,語言的生成來自人類想要互相溝通的本能和慾望,”只會語言”從自然演化的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是一種”捨本逐末”吧。
“你可以有千萬個理由學不會語言,但不可以放棄溝通。”
我想這就是 Peter 的人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