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朋友來說下面這四張圖肯定是八竿子打不著且風馬牛不相及,但臭鼬、電影大地英豪、槓龜還有稻中桌球社其實有跨越七大洲五大洋的神奇連結。

前天參與胡忠信老師的「胡忠信觀點」節目錄影時大師當頭棒喝地問我一個問題:
「你知道台語的槓龜(kòng-ku)是怎麼來的嗎?」
雖然學過非常多語言但這還真的不知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趕快跟老師認錯學藝不精,經老師提點後才知道原來是日語的スコンク,再追本溯源的話是英語的 Skunk。
這一切聽起來相當合理,但我也馬上產生了許多疑問,因為 skunk 絕對不是這個語源的終點。「臭鼬」是原生於美洲的生物,英國人去美國根本沒看過臭鼬更不可能發明 skunk 這個詞,而且「臭鼬」明明是一種動物,為什麼會有「槓龜」的意思呢?回家之後我馬上著手「臭鼬學」的研究。
在美國或加拿大常常開車通勤四處趴趴走的朋友都知道,有時候車開一開就會突然覺得怎麼這麼臭,車上有其他親友的話還會質疑對方是不是放屁,但其實這刺鼻的臭味是車子附近甚至遠方的鼬放出來的,強烈到在車子裡都聞得到。英國移民到了北美之後當然也是深受「臭鼬之害」,也從北美原住民那學到這神奇動物的稱呼“seganku”,再轉變成符合英語發音習慣的 skunk。
據記載這個教授英國移民臭鼬稱呼的是東岸的 Massachusett 族,屬於”Algonquian” 語言的一員,”Algonquian” 是相當大的北美原住民語言族群,較知名的族群包括大地英豪的 Mohican、五大湖區的Ojibwe和洛基山脈的blackfoot,在各語言中對於臭鼬和狐狸等類似的動物都有相近的稱呼,知名美國大城芝加哥(Chicago)在語源上也跟臭鼬相當接近,要說芝加哥是臭鼬之城勉強也可以。我在美國攻讀語言學研究所時有一位北美原住民的同學就是 Algonquian 的一員,他的部族名叫 Potawatomi ,當時 2012 年只剩下不到100位母語人士,身為後裔的他正在努力學習研究並復振族語, 真後悔當時沒跟他多請教,若有多學一點的話就不會在胡老師面前跌股了。
17世紀的英國移民接收了 skunk 一詞之後過了一百多年後搖身一變成了美國人,「美語」也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和用法,skunk 到了19世紀在美國就有了「把對方完敗、一分都不給他得」的意思,這是從「把他臭的一塌糊塗」這個意思發展而來,skunk 本來就很臭,再把人臭的一塌糊塗就是讓他很難堪,體育比賽一分都得不到就是這麼難堪;也有一說是被臭鼬噴到就是很衰,衰就會連一分都得不到,不論如何,被“skunk” 肯定不是好事,發展出「完敗」的意思也是非常合乎邏輯。
19 世紀也是日本全力向西方學習的時代,“skunk” 的原義和衍生義也都進入了現代日文,但跟很多日語的外來語一樣,當外來語本身有兩個很不一樣的意思的時候,日文會稍稍改變發音創造兩個不同的詞,例如玻璃杯叫グラス但玻璃就叫ガラス(英文都是glass)*。同樣的道理,臭鼬和完敗的意思差太多,所以臭鼬的日文就叫 スカンク,但得零分完敗那個意思的日文則叫スコンク。至於為什麼是稻中桌球社呢?スコンク雖然沒有限定體育項目,但桌球比賽是最常出現這個詞彙的場面,不過這個詞在日本已經很少人使用,可能要有點年紀的大人才懂**。

這個「臭鼬學」的故事最後就是スコンク變成台語槓龜,網路上已有許多論述和記載我就不贅述了,以上是受到胡老師醍醐灌頂後的小小研究心得,請各方賢達和專業指教補充,期待各種新奇的發現和資訊。
*同一個英文字但日文分兩個的還有ミシン/マシン(machine)、ストライキ/ストライク(strike)等例子,至於為什麼會這樣有各種原因跟說法。
**目前詢問了大概5位”Polyglot.tw多語咖啡”19-29歲的日本人桌長,他們都沒聽過 スコンク這個用法,合理推測這個字在日本對年輕人來說已經是死語。